马克思主义学院成功举办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研讨会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办国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精神,深化我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推进我校研究生课程思政长效机制建设,12月25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研讨会在新马院大楼224会议室举行,与会教师近三十人。研讨会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屈宏副院长主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戴艳军教授、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葛丽君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所李雪梅副教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方玉梅副教授分别做主题报告。
屈宏副院长指出,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须承担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高校必须努力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调前行,在继续巩固思政课程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基础上,探索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课程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赋予专业课程价值引领的重任,进一步提升和改善专业课程的育人成效。
戴艳军教授以《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体系及其与专业内容的融入方式》为题在本次研讨会上做了第一个主题报告。她首先提出了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关系的理解。随后,戴老师以她讲授的博士生选修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为例,详细介绍了这门课的授课对象、目标设定、改革过程、现实挑战、应对措施等方面的情况。经过持续的课程改革、教学改进,广泛听取学生意见并进行课程总结,这门课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喜爱,提高了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兴趣。为了实现思政课程对课程思政的引导和融入,戴老师提出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思考。戴老师认为课程思政至少包括四个基本元素,即政治认同、国家观念、 文化自信、公民品德。任课教师应将其全面渗入和辐射到各门课程中去。
葛丽君老师以《课程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发展研究》为题做了关于课程思政内容和价值理念及育人目标如何融入研究生专业课的报告。她指出,在战略高度上,课程思政建设要构建思政课、通识课、专业课三位一体的“三全育人”格局,在努力方向上,应主要从两个方面下功夫来实现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一是讲义编写,二是课堂教学。葛老师以她讲授的研究生专业选修课“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为例,展示了课程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的可行做法和基本经验。比如,在介绍史料方面的内容时,注重使用革命时期历史文献,革命回忆录、有关报刊资料等,既可以突出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也能够使学生感受革命先烈为保护党的珍贵历史文献而无所畏惧甚至流血牺牲的奉献精神和革命精神。
李雪梅老师以《<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思政建设情况汇报》为题,以研究生选修课《自然辩证法》为例,做了关于该门课如何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这一课程思政核心工作的主题报告。李老师提出了《自然辩证法》课程贯彻落实“三进”工作应遵循的重要原则:第一,自然辩证法理论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有机整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要和原有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整体,避免造成人为的割裂。第二,要从时代背景、理论渊源、科学内涵、主要内容、理论品格、现实意义等方面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深入详细的阐释,让学生充分领略理论魅力,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第三,针对研究生问题意识较强的特点进行课程设计,在课程内容上以五个专题的形式展开,每个专题突出历史、理论、现实三者的有机统一。
方玉梅老师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育人的目标使命与实践探索》为题,以硕士公共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为例,做了关于探索思政课程如何培育时代新人的主题报告。方老师的报告主要从“以问题为导向”、“立足大视域”、“重视学生自我教育”、“适应新媒体技术时代”此四方面进行阐释。
方老师强调思政课要直面学生的问题开展教学,在解答问题中引导学生正确思考,发挥思想政治的教育功能。在课程的设计上,方老师强调课程组在讲义撰写、课件制作、专题设计时始终立足理论的视域、历史的视域、世界的视域。思政课也要“重视学生自我教育”,方老师提议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人发展黄金期与民族发展黄金期的契合关系,把学生带入到伟大梦想的情境之中,让学生的奋斗之我融入祖国大我,将个人价值实现与国家发展强大有机融合起来。思政课改革离不开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方老师指出,大学教育要由以往封闭的传统教育,转变为现代新媒体技术条件下的立体化、场景化、体验化教育,思政教师要积极使用学习通、雨课堂,借助新技术激活理论魅力。
研讨会上四位老师的精彩发言为学院的思政课改革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屈宏副院长最后总结表示,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是一项大课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所有老师加入其中、不断探索,相互交流、贡献智慧,期待着课程思政育人工作在全体老师的努力下取得新的成果和突破。历时一个半小时,研讨会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