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7日至28日,由辽宁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大连理工大学主办,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省社会科学学术活动基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道路学术活动基地”、辽宁省重点智库“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与评价研究中心”承办,《当代中国史研究》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报》编辑部、《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协办的“三线建设与东北(辽宁)全面振兴”学术研讨会在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情景教室召开。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琚慧敏,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副处长王昌海,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辽宁大学、上海大学、辽宁省档案馆、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等单位的专家学者,鞍钢集团有限公司、辽宁援建三线建设的企业代表,以及三线建设亲历者和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代表100余人共同参会。这是东北地区首次举办的以三线建设为主题的学术会议。

大连理工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宋丹教授,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琚慧敏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郭驰教授主持开幕式。
宋丹教授首先对与会嘉宾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他强调,三线建设是我国工业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为东北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他指出,大连理工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面向新中国工业体系建设亲手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始终立足辽宁、服务全国,不仅为三线建设培养了大批工业建设人才,还为国家的工业化进程输送了众多科研骨干。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本次研讨会的召开对于深入挖掘三线建设历史资源、推动东北(辽宁)全面振兴以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琚慧敏副部长在致辞中强调,辽宁省委宣传部始终高度重视三线建设历史的研究与传承,将其作为推动东北振兴、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抓手。她指出,三线建设不仅铸就了共和国工业体系的脊梁,更孕育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至今仍激励着辽宁人民在全面振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行。她希望与会专家学者能够深入挖掘三线建设的历史内涵,为辽宁乃至全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借鉴、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同时,她也期待通过本次研讨会,能够进一步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共同推动东北(辽宁)全面振兴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开幕式后,学术研讨会共设置主旨报告和分组研讨两个环节,与会专家学者结合本次会议主题,鞭辟入里、史论结合地展开深入的学术交流与讨论。主旨报告分别由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志礼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高树仁编辑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会长武力研究员以《推进区域经济统筹协调发展》为题作报告。他通过详实的历史资料和生动的案例分析,阐述了三线建设在推动我国工业布局优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希望辽宁能从三线建设“出发地”的视角率先突破研究,将三线历史与精神转化为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
上海大学徐有威教授以《小三线建设研究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以东三省为中心》为题作报告,他从三线建设的概况、研究历程及其成果入手,聚焦东北小三线建设,对其进行了独到的讲解和深入的剖析。通过详实的数据与文献资料,动态呈现了小三线建设在不同时期的历史面貌。他呼吁持续推动三线建设研究,积极回应国家战略建设的号召。
东北师范大学李彩华教授以《举国体制视域下大三线建设与东北工业基地研究》为题作报告,她强调了举国体制在三线建设中的关键作用,深入探讨了在举国体制视角下,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工业建设的历程、东北对三线建设的支援、举国体制的双刃剑效应以及东北振兴的路径。李彩华教授特别指出,要运用历史思维和辩证逻辑去理解东北在举国体制中的角色,而新型举国体制也为东北振兴提供了历史机遇和强大动力。
复旦大学段伟教授以《三线建设中的水污染防治问题——以二汽的防治实践为例》为题作报告,他以第二汽车制造厂为典型案例,深入探讨了二汽在三线建设时期水污染防治的完整历程,包括初期的筹备工作、规划与建设阶段,以及机制不足的分析与后续进展情况。他强调,二汽在水污染防治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对于当前工业污染治理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段伟教授通过详实数据和案例分析不仅加深了在场学者对三线建设环境史的认识,也为推动绿色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
西安邮电大学袁文伟教授以《陕西三线建设的战略地位、历史贡献与时代价值》为题作报告,他围绕陕西三线建设的战略地位、历史贡献以及时代价值等维度,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和剖析。同时,他介绍了西安邮电大学与三线建设研究中心所取得的实践成果,并积极推动将三线建设研究融入“大思政课”体系,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黄巍教授以《“共和国长子”:辽宁支援三线建设概况》为题作报告,她运用详细数据和丰实资料阐明了辽宁支援大三线建设的概况,指出辽宁作为“共和国长子”,在三线建设期间承担了重要的物资、技术和人才支援任务,为全国工业布局的优化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她分享了近十年来研究三线建设的学术心得,指出虽然收集相关史料具有一定难度,但相信在各位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三线建设研究将会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为东北全面振兴乃至全国的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支撑。
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梁大伟教授以《“两弹一星”精神的生成来源、内涵阐释及当代价值》为题作报告,他从生成来源、内涵阐释、当代价值三个维度对“两弹一星”精神进行了详细阐释。他指出,“两弹一星”精神是党和国家在复杂国际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汲取中华民族坚韧毅力的文化基因,在持续推进伟大的科研攻坚进程中应运而生的。同时,他强调“两弹一星”精神是激励我们克服困难、勇攀科技高峰的强大动力,不仅对我国的国防建设和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更对培养新时代青年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具有深远影响。

辽宁省档案馆研究员张晓风以《留存三线记忆 传承长子情怀》为题作报告,他强调三线建设是共和国发展史上的壮丽篇章,留存这段历史、传承三线精神,是档案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他指出辽宁省档案馆始终瞄定“助力辽宁全面振兴”目标,构建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形成“上下联动、全员参与”的工作合力,持续推进辽宁省支援三线建设档案史料收集工作,对于深入理解三线建设的历史作用、挖掘其时代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鞍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长聂振勇以《担当钢铁摇篮使命 倾力支援“三线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鞍钢力量》为题作报告,他详细阐述了鞍钢集团在三线建设中的关键作用与突出贡献,指明鞍钢不仅为三线建设提供了大量优质的钢材等物资支持,更在技术输出、人才培养等方面不遗余力。他强调,鞍钢在三线建设中以国家需要为最高使命,输送人才和设备、输出技术和经验,助力中西部钢铁产业崛起。同时,他表示,鞍钢集团将继续担负起时代使命,在未来的发展中持续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贡献鞍钢力量。
原西北有色冶金机械厂财务部长曾彦以《从陇西冶金设备厂的历史实践看三线建设的时代价值》为题作报告,他以亲身奔赴陇西投身冶金设备制造厂的经历为切入点,剖析了三线企业成本压力与社会职能负担的共性挑战。同时,他指出,在三线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众多技术骨干,他们以个人奋斗经历深刻诠释了三线建设精神,揭示了“奉献、创新、担当”的三线工业文化内核,为三线精神赋能东北全面振兴提供了实践参考。

在分组研讨环节,与会专家学者结合大会主旨报告及相关内容,围绕“三线建设与东北(辽宁)全面振兴”主题展开热烈深入的讨论,就三线建设的动员始末、群体记忆构建、企业建设、军转民等议题进行了多维度交流与深入探讨。

大会闭幕式由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肖唤元教授主持。四川外国语大学张勇教授、宜宾学院周明长教授分别代表各组作总结发言,纷纷表示本次研讨会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成果丰硕,与会学者一致认为,三线建设作为我国工业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不仅为东北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更孕育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深入挖掘三线建设的历史资源,对于推动东北(辽宁)全面振兴以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此次研讨会进一步凝聚了共识,汇聚了力量,为东北(辽宁)全面振兴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最后,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肖唤元教授进行会议总结。他指出,本次研讨会聚焦“三线建设与东北(辽宁)全面振兴”这一核心议题,与会学者的报告既有理论深度,又紧密联系实际,既有学理性研究,又有三线建设亲历者的真实感悟,为三线建设研究注入了不竭活力。此次研讨会不仅加深了对三线建设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的认识,更为东北(辽宁)全面振兴乃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智力支持。至此,三线建设与东北(辽宁)全面振兴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