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5日至26日,由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STS研究中心、英国肯特大学全球科学与认知正义研究中心、电子科技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协办的“中国式现代化与全球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行。来自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大学、英国肯特大学、意大利都灵大学、日本关西大学、印度国家法律大学、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GEM)基金会、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澳门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学院教师、学生代表等70余人共同参会。

大连理工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副处长刘毅、英国肯特大学张悦悦教授、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志礼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郭驰教授主持开幕式。

刘毅副处长在致辞时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立足自身发展实践,为破解全球治理困境贡献的智慧方案。他强调,作为全球治理的积极参与者和贡献者,中国积极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并在多方面、多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同时,他期望各位学者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深入交流,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建言献策,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与全球治理的深度融合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方案。

张悦悦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全球科学与认知正义研究中心始终致力于推动科学及科学政策的去殖民化,并积极倡导包容性全球治理。她强调,在面对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等全球性挑战时,协调多样性、尊重差异性的理念显得尤为迫切。与此同时,寻求既植根本土、又能与全球对话同步的解决方案也日益重要。最后,她表达了对于未来两天交流活动的诚挚期待,并对主办方表示了衷心感谢。

刘志礼教授在致辞时指出此次会议及主题经充分筹备、多视角研讨确定,是学院拓宽国际交流视野,深化国际合作,提升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一场凝聚跨学科思想共识的国际学术交流会议,会议有幸邀请来自多国多地、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为议题探讨打开多元视角、注入鲜活力量。大工马院将持续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为全国重点马院建设、学科发展和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开幕式后,国际研讨会设置了专家报告和青年学者论坛两个环节,国内外专家学者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全球治理”主题展开激烈的学术交流与讨论。
四场专家报告分别由电子科技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科技伦理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雷瑞鹏教授、《行政论坛》主编温美荣教授、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GEM)基金会总部全球副总裁张南女士、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肖唤元教授主持。
在第一场报告中,中山大学文化强国研究院执行院长林进平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对现代性的超越》为题作报告,他指出现代性的个体本位、理性主义和世俗导向正在将现代性进一步推向利己主义、物质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并在技术革命的助推之下窄化人的生存空间,以“两个结合”为指导的中国式现代化蕴含了对现代性问题的思考和破解,它既是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在当下的开启,也是在破解西方现代性问题所蕴含的利己主义和理性化困境。
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大学荣休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国际访问学者卡尔·米切姆教授以《美国反现代化思潮与无政府治理模式研究》为题作报告,他指明了美国推动全球无政府状态这一行为是反现代化的具体表现,阐发了现代科技推动世界共同发展的重要性,并强调中国及其他国家的现代化应靠自己探索实现。
武汉大学主流意识形态研究院院长项久雨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破解全球治理的历史难题》为题作报告,他指出,现代化绝非西方化的同义语,中国式现代化既需承接人类现代化的普遍成果,更须根植自身文明语境开辟新路。他强调,必须将共同富裕提升为现代化的核心伦理目标,并以此为基点重塑全球发展格局与正义秩序。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对西方模式的被动回应或简单替代,而是一场文明主体的再生成——它既包含对现代性内涵的批判性重构,也体现为一种具有全球治理历史意义的范式创新。
山东大学政党研究所所长臧秀玲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内在包容性的三重向度》为题作报告,她从“以不同文明交流诠释包容性”“以全面协调发展彰显包容性”“以尊重道路差异展现包容性”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尽阐发。
英国肯特大学全球科学与认知正义研究中心主任张悦悦教授以《生物治理共享:治理共享,共享什么,与谁共享》为题作报告,她对生物治理共同体的概念进行了阐发,强调了关系思维的重要作用,同时指明了个人需要在集体中发展,而不是抛弃集体,重新定位自身角色,以非传统方式参与全球事务。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宏政教授在以《中国式现代化的人类共生法则》为题的报告中,提出了一个关乎人类未来的终极问题:人这一物种应如何发展?他指出,实现这一终极目标必须依靠理性的介入。因而,他强调中国式现代化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思想,更在此基础上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各国在互利共赢中探索并实践共生法则。

在第二场报告中,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洪晓楠教授以《破解“全球治理赤字”的中国方案》为题作报告,并从“全球治理赤字:表现与成因”“中国方案:理论创新”“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实践”三个维度进行了深刻阐述。
印度海得拉巴国家法律大学拉维·斯里尼瓦斯教授以《生物治理、公共资源和全球南方》为题作报告,他指出了公共资源对于全球南方的生物治理的重要意义,强调需要借鉴开源、开放科学的原则,探索共享而非垄断的治理模式。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波教授以《文明交融论的出场逻辑和功能指向》为题作报告,她特别强调了文明交融论的功能指向,这一理论超越了文明冲突论、摆脱古今中西之争的困境、为推动全球文明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并指出文明交融促进民心相通。
意大利都灵大学学术主任西蒙娜·诺瓦雷蒂副教授以《中国在全球风险治理中的角色:比较法视角》为题作报告,她从解构西方偏见切入,指出西方以“法律东方主义”误读中国,忽视了中国法律的自主演进,强调了民法典的创新性及其对全球治理的独特价值。
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志礼教授以《不确定世界的确定性——中国的新世界秩序建构路径思考》为题作报告,他指出,当今世界确定性已经成为一种稀缺性资源,中国在不同社会制度体系关系、民族国家主权关系、东西方文明关系和南北方发展关系等多重主体关系复杂变革中为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提供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

在第三场报告中,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STS研究中心主任高璐副教授以《解构民族主义科学:举国体制时代下新冠疫情研究的人本化转向》为题作报告,她指出在新冠疫情催化下,科学责任不再局限于学术圈内,而是通过数据共享、公共沟通等方式推动全球协作与公众信任建设。
日本关西大学社会学部藤木篤教授以《基因驱动技术的伦理、法律与社会问题研究》为题作报告,他对基因驱动概念进行了深入阐发,同时以“不妊虫放饲法”对抗疟疾这一案例为切入点,揭示了基因驱动技术所蕴含的巨大潜在益处,明确了指出该技术可能存在的风险。
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新影教授以《全球治理体系的结构性困境与中国方案》为题作报告,她指出现行体系在代表性、合法性等多方面面临严峻挑战,存在供需失衡的结构性矛盾、供给侧共识难形成等问题,强调凝聚共识、推动多边合作等方式有利于摆脱全球治理体系的结构性困境。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方芗副教授以《低空经济风险治理:对空域规划与管理缺陷的批判性反思》为题作报告,她围绕低空经济风险治理,深入剖析了无人机应用场景及调配网络缺失、管理混乱等问题,并强调了解决低空经济风险治理相关问题的必要性。
马来亚大学科学与技术研究系高级讲师洪汉年博士以《中医药生物科技草药的跨国协同治理:“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东南亚视角》为题作报告,他从草药现代化发展切入,对马来西亚用生物技术培育草药表示担忧,指出建立认证协调机制和争端处理机制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在第四场报告中,武汉大学国际法治研究院蔡毅副教授以《全球卫生安全法治》为题作报告,她指出卫生安全目前尚未有明确定义,从治理过程来看,传统的传染病防控方式可能不适用于卫生安全,强调了人工智能应用、知识产权反思、供应链物流及金融机制等可作为卫生安全行动方向的议题。
印度班加罗尔科学研究院DST政策研究中心苏耶什研究员以《生物安全倡议与治理:新兴的非西方视角》为题作报告,他深刻阐明了生物安全治理的概念,以实际治理困境为案例,点明了生物安全治理过程中存在孤岛式管理、资金有限等挑战,同时分析了政府、民间社会、学术界等利益相关方存在的优势和不足,还指出了完善生物安全治理的路径及必要性。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组织学院讲师包堉含博士以《科技社群与全球新兴生物技术治理:探索与责任》为题作报告,他指明技术带有现代性,探讨了如何定义和评估技术影响,强调了应在人类背景下讨论生物技术治理,同时不能忽视不同国家的风险认知差异,并指出技术与现代社会发展联系紧密。
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晏萍副教授以《基于负责任创新(RI)视角的生物治理:中国案例研究》为题作报告,她深入阐述了负责任创新的概念,以人工智能大模型设计抗癌蛋白药物为案例,指明了负责任创新对守护未来、推动科技的巨大潜在价值,强调了推动负责任创新从理论走向现实应用的必要性。

本次会议在每场专家报告结束后设置讨论环节,与会青年学者围绕如何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如何为推进现代化国际化争取更好的舆论等议题踊跃提问,专家结合实践案例细致拆解,深入回应热点关切,为深化中国式现代化与全球治理研究、凝聚发展共识注入了新思考。

8月26日,在青年学者论坛环节中,与会专家和青年学者根据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主旨报告及相关内容,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全球治理”等主题进行了多维探讨和深入交流。

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志礼教授进行会议总结。他指出,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与全球治理,是一场学术盛宴、思想盛宴和精神盛宴,期望以此次交流为契机共绘人类共同发展的美好图景。参与研讨会的国际学者纷纷表示,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与全球治理,是向国际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次成功实践,增进了国外学者对中国发展的深入了解。
本次研讨会以马克思主义学科为主体,充分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社会学、法学、公共管理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讨论议题涵盖中国式现代化前沿问题、全球治理的挑战与未来变革、生物治理创新与科技向善等,领域广泛、讨论深入、视野前沿。未来,大工马院将继续秉持开放、合作、创新的理念,以马克思主义学科为基石,充分搭建跨学科、多领域、国际化的学术讨论平台,为构建我国自主知识体系贡献大工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