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学院新闻 >>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九届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史理论论坛 在我校顺利举行

时间:2023-07-26 作者: 点击:[]

2023年7月23日至24日,为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国史学会成立30周年贺信精神,由当代中国研究所、大连理工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联合举办,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新中国历史经验研究中心共同承办主题为“国民经济计划在新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纪念‘一五’计划实施70周年”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九届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史理论论坛在我校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办财经研究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所的多位专家学者参会发言。开幕式由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理论人才、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洪晓楠教授主持。

大连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成恩教授代表会议主办方作大会致辞。李成恩教授指出大连理工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面向新中国工业体系建设亲手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在“一五”计划期间,学校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共和国建设当中,培育了大量工业人才。进入新时代,大连理工大学将在实现“十四五”规划的新征程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重要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宋月红研究员表示,“一五”计划是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立国兴国之策、开篇布局之作。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此,具体地、历史地认识和把握“一五”计划时期经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是能否从历史观意义上尊重历史、坚持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把历史、现实与未来贯通起来;能否从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上把改革开放两个历史时期辩证统一起来,把新中国历史发展作为一个光辉整体来认识和对待;能否深刻认识和正确处理好计划和市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能否在国史研究中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正本清源、固根培元,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的重要历史基础与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会长、当代中国研究所原所长朱佳木研究员作题为“中国计划经济体系的由来、历史贡献及今天的几点思考”的大会主题报告。他指出,今年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70周年。研讨计划经济的历史作用问题,不仅是中国当代史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而且对于更好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作用、破解政府与市场关系这道经济学上的世界性难题,也具有现实意义。我们纪念“一五”计划实施70周年,讨论计划经济的历史作用,目的是不割断历史,铭记计划经济年代里党和人民的奋斗实践和伟大成就,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新中国史的污蔑,总结计划经济的历史经验与教训,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行稳致远、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胜利实现,提供精神激励和智力支持。

朱佳木研究员在报告中首先就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由来和历史贡献进行了阐述。他认为,新中国初期选择计划经济体制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他指出,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从1952年正式建立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决定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整整经历了40年;即使截至1978年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也有27年之久。在这段时间里,我国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产生了一大批支撑我国工业基础的骨干企业,奠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技术基础,积累了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丰富经验。我们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研究、宣传和学习新中国史,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树立和坚定新中国的历史自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就不能不历史地认识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不能不充分肯定计划经济时期取得的建设成就和宝贵经验。

在报告中,朱佳木研究员还围绕当年为什么选择计划经济体制、后来为什么将计划经济体制改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前面为什么要冠以“社会主义”等问题,谈了自己的几点思考。他说,每个时代的人对待历史问题,都应当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分析,同时从其所处时代的认识水平出发加以认识。我们今天评价计划经济体制,一方面要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高度,不能再抱着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旧观念;另一方面,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要实事求是地看到新中国初期选择计划经济体制,既不是从书本出发,也不是盲目照搬苏联模式,而是出于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客观需要。1992年党的十四大之所以把计划经济体制改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主要是由于当时国内国际情况发生巨大变化,使计划经济不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所以要前加上“社会主义”这个定语,既是为了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也是为了保留社会主义国家特有的制度优势。党中央定期研究、分析经济形势,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和重大方针,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是党对经济工作领导的体现,也是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抓手。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建设,在世界上大多数实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家中是发展最快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市场经济是由党和政府领导的,是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联系在一起的,是不排斥计划指导和宏观调控的。

大会主旨发言阶段由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志礼教授主持。

天津开发区原管委会主任李勇以“李富春与‘一五’计划”为题发言,李勇指出李富春参与了“一五”计划制定、执行和实施的全过程,并且全程参与和领导了与苏联的交流和谈判工作,为“一五”计划制定、执行和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作了“我国人口战略的历史回顾和对负增长时期的思考”的主旨发言。许善达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共同富裕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但当前中国农村过剩劳动力尚有一亿人左右,要完成共同富裕的目标,就必须为其提供工商业就业。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原副所长武力研究员以“从五年计划到五年规划:中国特色经济调控手段的演变”为题发言,他指出计划和规划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的重要手段,随着时代和国际形势的发展,这些方法和手段也都随之发展,因此计划和规划都有其历史必然性。

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葛丽君教授以“陈云对‘一五’计划的贡献”为题发言,指出陈云领导实现全国财政经济的统一为“一五”计划的实施奠定重要前提条件,四次领导编制五年计划对“一五”计划的出台做出了重要贡献,直接领导“一五”计划的实施,积累了宝贵的经济建设经验。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社会史研究室主任李文研究员以“有计划地开展经济建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既定方针”为题发言。李文从“历史选择了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追赶——赶超的需要”“中央集权、国家干预的历史传统”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四个方面阐释了“一五”计划的必要性、必然性和历史贡献。

大会发言(第一场)由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晓晖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原副所长武力研究员评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郑有贵研究员以“‘一五’计划编制和实施中对工农城乡关系的探索”为题发言。郑有贵指出“一五”时期国家以农业国变工业国为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对于社会主义工农城乡关系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克服了农业发展过分落后于工业发展的矛盾。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肜新春研究员以“李先念与湖北汽车工业的发展”为主题的报告。回顾了二汽上马的历史背景,并阐释了李先念同志主政湖北期间快速恢复该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为湖北汽车工业发展奠基等等七方面的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孙圣民教授以“五年计划到五年规划变迁下的国家能力考察”为题发言。孙圣民教授指出五年计划到五年规划的变迁,背后是国家能力的演变,是政府主导经济发展模式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过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社会史研究室姚力研究员以“论三线建设劳动模范的精神特质与历史贡献”为题发言。她指出三线建设中的劳模因特殊的时代使命和积极作为,在勇毅、坚韧、奉献、团结等方面表现出极其鲜明的精神特质,成为代代相承的国家记忆,为中华民族不断前行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江宇研究员以“数字时代对计划经济的再思考”为题发言。江宇研究员从“建国初期实行计划经济的理由”“现代西方经济学如何看计划经济”“在数字化时代对计划和市场关系的再认识”三方面阐述了实现“数据社会主义”的可能。

大会发言(第二场)由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肖唤元副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姚力研究员评议。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院长鄢一龙副教授以“改革开放与中国五年规划体制转型”为题发言。鄢一龙认为公共事务治理规划是一种运用整体知识的体制,能够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并与市场经济形成复合优势。

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郭旭红副教授以“从五年计划(规划)关键指标演变看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为题发言,郭旭红副教授指出“一五”到“十四五”五年计划(规划)的关键指标经历了以经济类为主向公共事务类为主的演变,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实现了从基本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到全面开启社会主义国家新征程的转变。

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肖翔副教授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产业数字化的探索历程与展望”为题发言,指出产业数字化是中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着重要意义。产业数字化又与工业化、信息化进程密切相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工业水平极端落后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的历史条件,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实现了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双重赶超。

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扬副教授以“‘一五’时期农村金融工作研究”为题发言,指出“一五”时期,农村金融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型金融体系,从农村筹集资金,支持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对抗高利贷,同时引导合作化,支持合作组织发展,助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由于国家银行的资源有限,无法建立遍及农村的基层机构,所以中国建立了“国家银行+信用社”的双层金融体制,国家银行是农村金融的主渠道,而信用社发挥合作组织机动灵活的特性,充当了“毛细血管”的作用。

中国社科院大学国史系博士生徐雪晴、赵淑杰、黄小强分别以“新中国第一个五年‘熟练工人培养计划’的历史意义”“‘一五’计划与‘四三方案’的成套技术设备引进之比较”“五年计划与规划在新中国发展历史上的重要作用”为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学术研讨会闭幕式由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郭驰教授主持,宋月红研究员作总结发言,朱佳木研究员发表闭幕讲话。宋月红首先回顾了论坛在新时代十年对于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历程的贡献,随后重温了本次论坛朱佳木研究员所作的主题报告,最后总结了本次论坛的特点、内涵和展望。

朱佳木研究员充分肯定了本次论坛所取得的成果,认为这是一届主题明确、准备充分、内容丰富、安排紧凑、形式活泼、气氛热烈、服务周到、工作高效的理论学术会议,并向与会嘉宾介绍了本论坛的渊源,强调了史学理论对于中国史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对于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感谢。

据悉,本次研讨会是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的重要学术活动。会议紧紧围绕“国民经济计划在新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纪念‘一五’计划实施70周年”这一主题,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当代中国史研究理论水平,准确把握“两个历史时期”的辩证关系,力求进一步提升广大师生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理论学习水平和科研创造能力,对于学界深入学习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具有重要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