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学院新闻 >> 正文

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和“批判的妥协理论”构想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道路”高端论坛(第68、69期)举办

时间:2022-05-25 作者: 点击:[]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5月8日、5月15日,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线上方式召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道路”高端论坛(第68、69期)。论坛邀请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法兰克福大学高级研究学者、全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马哲史学会马恩文本文献研究会副会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王凤才教授。王凤才教授以“如何理解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和“批判的妥协理论”构想为题,系统阐释和深刻解读批判理论。论坛分别由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洪晓楠教授和副院长刘志礼教授主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大连市哲学学会成员及全国各地高校相关专业师生共同参加。

“如何理解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

针对“如何理解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问题,王凤才首先对社会研究所、法兰克福学派和批判理论这三个概念进行了明确区分,认为这三者之间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接着他从狭义“批判理论”概念入手,详细分析了批判理论的三期发展过程。他阐释了批判理论的第一期发展:从社会哲学到批判理论,认为第一代批判理论家确立了社会哲学研究方向,确定了批判理论的基本纲领,使得批判理论系统化并加以运用;他还阐释了批判理论的第二期发展:从老批判理论到新批判理论,认为第二代批判理论家内部有着三条不同的研究路径,但基本上属于“新批判理论”,都致力于批判理论改造与现代化重建;接着,他阐释了批判理论的第三期发展:从新批判理论到后批判理论,认为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以后期哈贝马斯、霍耐特等为代表的批判理论家最终完成了“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政治伦理向度在批判理论中处于核心地位。

“批判的妥协理论”构想

王凤才对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有着深厚的研究,他从批判理论三期发展的角度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历史发展作了新的解读阐释。结合批判理论的最新发展以及我国实际,他提出了“批判的妥协理论”构想,指出要想创立“妥协的批判理论”,必须要解决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如何看待妥协理论与批判理论尤其是与霍耐特承认理论、R.弗斯特辩护理论的关系?针对这个问题,他提出“妥协理论”可以作为批判理论的最新发展趋向;第二,什么是妥协,妥协的概念与类型是什么?他从妥协的概念谱系、妥协的类型划分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释;第三,为什么要妥协,妥协与生存的关系是怎样的?他论述了妥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一方面,他从现代社会存在的四大危机出发论述了妥协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他从西方思想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三方面思想资源出发论述了妥协的可能性;第四,如何妥协,妥协的原则、路径、目的是什么?他认为,妥协不能仅仅局限于政治领域以及道德领域,它应该成为一个涵义更加广泛的概念,以帮助人们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的身心关系等问题。他还从原则、路径和目的三个层面对作为一个哲学概念的“妥协”进行了创造性的阐发,进而指出了“批判的妥协理论”是批判理论中国化的具体体现,将实质性地推进批判理论的发展。

最后,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贵祥教授和薛晋锡副教授分别对两次高端论坛作总结。他们认为,王凤才教授清晰地梳理了批判理论的发展线索和批判的妥协理论构想问题,内容结构完整、逻辑严密,对于推进批判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