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学院新闻 >> 正文

洪晓楠等接受《中国社会科学报》头版头条采访:用创新的理论引领发展

时间:2019-04-22 作者: 点击:[]

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洪晓楠教授等日前接受《中国社会科学报》头版头条采访。他表示,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之后,西方研究成果无法解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我国工作者必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形成我国的特色和优势。

该报道被中央统战部网站、深圳社科网、前线、东方新闻、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网站等转载。

以下为《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4月8日第1668期头版报道原文:


用创新的理论引领发展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张清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工作者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努力提升研究水平与创新能力,取得了一系列能够反映历史进步、彰显时代精神的中国特色成果。

坚持与时代同步伐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就是对时代精神的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坚持’的明确要求,立意深远,思想深刻,抓住了繁荣发展的根本,为广大工作者提供了科学指引。工作者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就要顺应时代发展,跟上时代,回答时代课题,用创新的理论解读时代、引领时代。”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姜辉表示,新时代的中国,要在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上发挥重要作用;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上发挥重要作用;在深入研究我国改革发展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党和国家决策服务上发挥重要作用;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的精神素质和文明水平、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上发挥重要作用;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国思想和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上发挥重要作用。

“提升我国研究水平与创新能力,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山东社会科学院院长张述存认为,务必要让这一重大指导思想入脑入心,指引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共同奋斗,不断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谈到提升我国研究水平与创新能力时,郑州大学中国外交话语研究中心主任杨明星表示,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作用,就是引导整个界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聚焦中国和全人类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具有前瞻性、独创性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当代中国和世界正经历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变革,这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中国工作者都应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为人民述学立论、为国家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优秀成果不断涌现

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近年来不断推出利于创新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推动我国取得了长足发展。在暨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李云飞看来,进入新时代,我国在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研究文献、交流的频度和广度等方面远超以往。

张述存表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不断实现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成为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思想,而且让21世纪马克思主义更具生命力、影响力。当前,我国优秀成果不断涌现,很多都具有较强的创新性、时代性,相关学术成果的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攀升,学术期刊的刊均国际他引总被引和刊均国际他引影响因子等指标逐年提高。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国研究水平与创新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构建了日趋完善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杨明星认为,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新型国际关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塑造大国形象等方面,界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提出了许多具有主体性、时代性的概念、理论和政策建议。

提升主体性与原创性

受访学者表示,目前我国界在提升研究水平与创新能力方面,与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要求尚有很大差距。

在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洪晓楠看来,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之后,西方研究成果无法解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我国工作者必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形成我国的特色和优势。

李云飞认为,我国在主体性与原创性方面面临瓶颈的主要根源,在于没有充分立足中国实际,没有充分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改革实践。当代中国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我国工作者应从社会变革和实践创新中提炼出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长期稳定的支持机制。”洪晓楠认为,要努力为的发展营造一个开放的、生动活泼的、既宽松又有竞争的科研环境和创新氛围,完善政策性指导措施,倡导不同学科、不同学术思想、不同学派进行交流,鼓励交叉研究,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建立鼓励原创研究成果的评价机制。

姜辉表示,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广大工作者在这个重要时间节点上,一定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扎实的学术研究,全面展示7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总结70年来新中国建设发展的宝贵经验和启示,概括提炼70年来党和国家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丰硕成果,揭示其中蕴含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必然逻辑和发展规律。

原文链接:《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4月8日第1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