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学院新闻 >> 正文

大连理工大学:这里的思政课,学生咋都爱听呢

时间:2018-02-13 作者: 点击:[]

新华社客户端沈阳2月13日电(记者张倵瑃、徐祥达、蔡拥军)虽然放寒假了,但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们却一点也没闲着,他们都在精心准备新学期的教案。记者近日走访大连理工大学发现,该校结合高校思政教育特点,探索实践案例教学法,设置“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思政教育班主任制度,并结合学生社会实践、文艺汇演等多种形式,深受同学的喜爱,真正让高校思政课“入脑、入心、入行”。

如何把枯燥的思政课讲得生动,让学生喜欢听,愿意思考、主动学习,一直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课题。大连理工大学连续十六年坚持将案例教学引入思政课堂,让学生真正吃透弄懂思政课的内涵。

翻开大连理工大学编写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核心教学案例》,一个个既紧密结合课堂内容,又符合时代特点的鲜活事例映入眼帘:“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汶川:见证‘中国力量’”“‘网红’和网络直播:守住底线才有未来”......每一个案例都配有“入选理由”“思考讨论”“教学提示”,让老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有的放矢。

“我们在大班授课时,主推案例教学法,就是要让思政理论内容和历史中、生活中的真实案例融会贯通,让同学真正吃透课堂内容,学会思考,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成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优秀课程。”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洪晓楠说。

大连理工大学思政课“案例教学”逐渐形成示范效应。这里诞生了国内第一本《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第一本《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法研究》、第一套高校“两课”教学案例丛书、第一套高校思政课“可视化教学案例”、第一套高校思政课“多媒体教学案例”、第一家基于网络环境的“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共建共享平台”。

除了大班授课主推案例教学法,该校创造性开办了“小班研讨”和思政教育班主任制度,让学生对原本枯燥的思政课真正热心起来,积极起来。

“大班授课往往是120人一个班,同学多、老师教学任务重,不可能兼顾每一个同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晓晖说,“我们展开了小班研讨,由老师提前布置若干个研讨主题,同学可以根据兴趣选择参与,分为小组,通过PPT演讲、辩论赛、情景剧、模拟联合国等形式和其他组同学互动交流。”

120人的“大班授课”讲授理论,30人组成的“小班讨论”课堂结合热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将枯燥的理论研讨“动”起来,每节课都能收获同学们的很多掌声。2014年,“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模式,入选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择优推广计划”。

在“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基础上,该校为每一个班级设置了思政班主任,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王寒松、校长郭东明等100多位老师加入了思政班主任的队伍,主持、引导学生的“小班研讨”课程,和学生一对一谈心交流,真正让老师们懂学生的想法,也让同学们在互动、研讨中学会思考,坚定立场。

大连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宋丹也担任了思政教育班主任。他说:“同学们积极思考、勇于发言的精神很打动我。新时代下,教育工作者要深入课堂,了解同学们的想法,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大连理工大学连续六年对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超过92%的学生对“大班上课 小班讨论”表示满意和喜爱,这一比例还在逐年上升。

在课堂外,该校积极组织同学参加社会实践,进社区,下农村,懂社会,电信学部今年大二的同学石展硕说:“我和同学们走进大连市李家街道,和社区党员一起,开展了十九大精神宣讲活动。调研了社区居民关心的问题,和同学们一起了解民情,并结合课堂内容进行了研讨。”

十九大胜利闭幕后,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立刻组织研讨,力求讲好十九大后的思政第一课,“学院制定一个目标,就是结合课堂教学,将十九大精神第一时间进教案、进课堂、进课题。”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洪晓楠说。

在课堂上,十九大后的第一课座无虚席,融会贯通的十九大精神案例教学引来同学的阵阵喝彩,在课堂外,同学们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十九大精神文艺展演,自编自演了Rap、诗歌、小品等多种多样的形式,真正让学习十九大精神成为校园的“热潮”。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历史命题的关键,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周福战表示,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把该校马院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地区引领、特色鲜明的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不懈学习、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